阿胶网 阿胶世界 ​古今医经典籍论阿胶(上)

​古今医经典籍论阿胶(上)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产于山东东阿县者为最佳。对其主治功效,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此时阿胶为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仅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的方子就达12种。

 

​古今医经典籍论阿胶(上)

《伤寒论》有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执政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麻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用川芎、甘草各6克,阿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阿胶溶化温服。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

​古今医经典籍论阿胶(上)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药性论》称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其“治大风”。这个时期,既取其做补益药饵以食疗,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至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据说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金戈铁马,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在山东境内,却遇到强人王世充。一阵厮杀下来,李世民小受顿挫,人困马乏,遂引军进入东阿县休整。东阿人就以驴皮阿胶熬汤来拥军,大队人马第二天精神焕发,一鼓作气打败了王世充。自此李世民对阿胶的功效赞不绝口,列为贡品。盛唐人开食补阿胶之先例。

 

​古今医经典籍论阿胶(上)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由于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亦常配伍应用。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辈出,名著迭起。此时,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jiao.org/19055.html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090-9135

邮箱: ejiaobaike@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