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网 阿胶新闻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是历史上老东阿县的县城所在地,同时也是国家认证的阿胶原产地和国家命名的中国阿胶之乡。作为阿胶原产地,在东阿镇积淀形成了丰厚的阿胶文化历史遗产。在保存至今的东阿镇老街两旁和山东福胶集团的生产厂区内,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国时期的阿胶作坊和生产用房遗存,以及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生产阿胶的老车间厂房和老水塔、狼溪河取水口等工业遗产。得益于平阴县委县政府和山东福胶集团的高度重视,现存的这些阿胶生产工业遗存不但得以妥善保护,福胶集团还准备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将这里建设成为一处“中国阿胶文化园”。今后人们来平阴品尝阿胶的同时,可以近距离体验阿胶生产的全过程,来一次见识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传承的阿胶工业之旅。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东阿镇邓氏·树德堂阿胶老作坊旧址。

生产阿胶的清末民国老堂号

还有不少遗存

东阿镇现存一座明万历年间所建的永济桥,为单孔拱形青石桥,是济南市现有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桥,也是山东省艺术价值最高的古石桥之一,桥下就是制作阿胶取水的水源地狼溪河,东阿镇生产阿胶的工业遗产,就分布在东西走向的永济桥两端。

据世界书局1935年编印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阿胶项目记载,“每年春季,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此即真阿胶也”。此处的狮耳山、狼溪河都位于山东福胶集团规划打造的东阿镇中国阿胶文化园内。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阿胶博物馆内1970年代的切胶刀具。

现在的永济桥桥西老街两旁,依然分布着清末民国时期的多处阿胶制作老作坊建筑遗存。数一数,现存的老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和“景春堂”等堂号,“德”字号的有好几家。其中的邓氏“树德堂”,整个院落基本保留下来,依然有人居住。

以前的阿胶作坊大都是前店后厂,就是前面临街的店铺卖货,在后面的院子里进行阿胶生产。其中一家叫做“庆丰恒”的阿胶作坊,其店铺堂号的老石匾还原样嵌在墙壁上,见证着阿胶生产在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变迁。

平阴阿胶厂

1950年业内第一家建厂

现在的山东福胶集团,承袭于1950年建厂的国营平阴阿胶厂。永济桥东侧不远处的平阴阿胶厂旧址,现在东阿镇中心学校院内,还保留着1950年建厂时使用过的生产车间。

这是一栋青砖青瓦的清代老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现在是学校的一处讲习场所。当年建厂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为恢复和壮大阿胶生产产业,服务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政府出资,把全县散乱的阿胶小作坊集合在一起,融合“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等众制胶作坊于一体,建立起一家国营阿胶厂。这也是国内阿胶从手工小作坊转向大规模企业化生产的第一家阿胶企业。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怀德堂和景春堂阿胶老作坊旧址。

除了这处老车间,在不远处福胶集团紧靠狼溪河的一个厂区内,还保存有1970年代的老车间、厂房、化验楼、仓库、办公楼,以及一座高大宏伟的水塔。这些近50年历史的老厂房建筑大都仍在使用,为活态的工业遗产。其中的一个老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着驴皮的初步加工,周围洋溢着特殊的气味。旁边的狼溪河畔,还有一处生产阿胶的取水口。当年河水清澈,可以直接取用,现在不再直接从河里取水,而是提取狼溪河渗透进地下的清水,抽到水塔,再流进各个生产车间。

在这个厂区靠近狼溪河畔的一段围墙上,还隐藏着1970年代的企业老厂门。老厂门跨度2米多,两旁各有一座用石头垒砌的垛子,现已成为围墙墙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知情人指引,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企业的西大门。

据福胶集团副总经理黄长勇介绍,他就是东阿镇本地人,已经在企业工作几十年。现存于老厂区的三层老办公楼,1970年刚建起来时,在周围都是平房的农村堪称一景。要知道,那时平阴县委县政府办公的地方还是平房。另外,同时期建起来的水塔,不但供应企业用水,也让当时周围的老百姓喝上了来自狼溪河的自来水。

除了这个老厂区,福胶集团生产总部的中国阿胶博物馆内,还保存着大量的上世纪50年代生产阿胶的工具,如打沫刀、打沫勺、笊篱、箩、切胶刀、凝胶箱、熬胶锅,以及上世纪70年代初的切胶机、蒸球、煎胶锅等,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制冷机、阿胶提取蒸球、熬胶锅等。此外,博物馆内还展示有清代御笔钦赐“福”字,御赐手折子,以及四品官服黄马褂的复制品。

这些老物件和历史文物,见证着一代代的东阿镇制胶人,用心用情继承传统阿胶制作技艺,创造阿胶灿烂文化的历程。

明代青石桥下流淌着制作阿胶的水 济南平阴将建“中国阿胶文化园”

几百年历史的永济桥横跨狼溪河。

御笔钦赐“福”字

海外博览会名扬四海

往前追溯福胶集团“福”字品牌阿胶的历史,应该到清朝晚期了。据记载,清咸丰年间,宠妃兰贵人(后来的慈禧太后)患血症,御医久治无效,束手无策。时任户部侍郎的东阿镇人陈宗妫上书推荐东阿镇“邓氏·树德堂”阿胶,兰贵人服后病愈,并于咸丰六年(1856)生得一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皇帝心情大悦,御赐“邓氏·树德堂”堂主三件礼物:四品官服黄马褂、出入宫廷的手折子和御笔书写的“福”字,所产阿胶被封为“贡胶”。自此“福”牌阿胶名声大噪,闻名全国。

而真正让“福”牌阿胶名扬海外,得到华侨华人认可,是源于“福”牌阿胶赴海外参加的一次国际博览会。据黄长勇介绍,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应邀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民国政府责成农商部进行全国选品,为此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

山东省为积极征集精良商品参赛参展,在1914年举办了山东物品展览会,目的是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结果,“福”牌阿胶获得1914年山东物产博览会金奖,以此拿到阿胶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通行证。

据福胶集团董事长、国家级阿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杨福安介绍,根据各项历史资料考证,1915年参展的“福”牌阿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16年,为了表彰凯旋的“福”牌阿胶,民国政府农商部颁发了“物产品评会金奖”。其实,“福”牌阿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精彩展现,并不是一帆风顺。1915年4月22日,中国馆开幕,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起初觉得阿胶只是不起眼的“土特产”,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后来,山东参会代表急中生智,找出随展品带来的咸丰皇帝的御赐“福”字,悬挂在显要位置,并印制了大量的产品说明书,广为散发,一下子增加各国商人对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这才使得“福”牌阿胶成为中国展馆的注目焦点。(来源:生活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jiao.org/13443.html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090-9135

邮箱: ejiaobaike@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